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由之路_ag九游会官方J9登录入口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由之路——访清华大学教授卢风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1月21日核心观点:1.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由之路。2.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框架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汲取了原始文化亲自然的优点,又继承了现代工业文明民主、法治等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3.中国将以此对未来世界作出巨大的原创性贡献。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卢风多年来致力于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是国内哲学界知名的学者,在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日前,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生态文明之路,对此,您怎么看?卢风: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说是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后所做出的一个对中华民族甚至对全人类未来都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定。
记者: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科学技术得到巨大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物质财富急剧增长。但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也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危机。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都出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卢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文明具有强烈的反自然倾向。工业文明是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典范的,它发端于17、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巨大的整体功能,具有强大的征服力量。这种“征服力量”既指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征服力量,又指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量。
工业文明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能最有效率地追求富强。科技与经济相互推动、相互作用,形成了全球化的竞争漩涡,通过国际竞争,各国尽力谋求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以对自然的掠夺和盘剥为前提的。各国日益庞大的工业体系日夜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工业品,人类生活处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之中。在这样的世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随着污染物和人工制品的积累、扩散,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占,地球的生态健康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系统日益失衡,这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记者: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您认为生态文明具有怎样的特征?卢风:文明意味着对动物本能生存方式的超越。人类不可能像其他动物那样本能地服从自然规律,人类必须以文化生存的方式生存在地球之上。
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是自杀式的文明,当工业文明将反自然倾向推向极端时,人类面临着自诞生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我们能否以文化生存的方式与地球生态系统和谐共存?换言之,超越了动物生存状态的人类文明可否不采取反自然的形态?这是21世纪的人类必须全力探究的问题。生态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惟一的出路,我们必须走出现代工业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汲取了原始文化亲自然的优点又继承了现代工业文明民主、法治等一切积极成果而又避免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致命弊端的更高级、更复杂的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由之路!记者:我们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呢?或者说,我们如何走生态文明之路呢?卢风:与工业文明的反自然倾向不同,生态文明是亲自然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可能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框架内进行,它必然要使整个现代文明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向,这包括制度、理念、技术等诸多方面,比如我们必须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使生产方式符合自然规律;我们必须调整消费理念,使众多人口的消费不致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我们尤其要在科技和价值观上来一次根本转向,发展亲自然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技术;树立生态伦理思想,把人看做自然界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把人看做自然的征服者。记者:在现阶段,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恐怕是最为切实的,也是最重要的。卢风:是这样的。
理念在文化中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人们的信念不同,其生存追求就不同。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哲学、科学与艺术等,生态文明的灵魂就是可表达为理念的生态价值观,它直接渗透在艺术、语言、风俗和制度之中,甚至也体现在技术和器物之中。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首先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即生态价值观。这些理念包括:人是依赖于地球而生存的。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态系统之完整性和稳定性,因此,人类对自然物的改造,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必须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即人类集体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不可超越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
人类应对自然生态系统担负责任。人类不能只一味破坏、盘剥、榨取地球生物圈,而应该对整个生物圈担负责任(如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敬畏自然,服从自然规律和秩序,承认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是伦理关系。
记者:市场制度与民主法制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两大进步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如何继承人类文明的这些优秀成果?卢风:生态文明当然不能抛弃市场制度和民主法治。在生态文明中,需在保持民主法治基本框架的前提下,改变物质主义的消费偏好,并将这一信念融入公共理性,以影响大众的信念。生态文明不能建立在人性改善的乌托邦梦想之上,所以它不能弃绝市场经济制度。但生态文明可通过更合理的理念,促使人们改变信念,培养生态良知,克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
这样,市场制度可和民主法治一起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促进人们消费偏好的转变。当越来越多的人具有生态良知,具有对清洁环境和自然美的偏好时,就会有越来越大的对清洁生产和生态产业的呼声,有越来越大的对绿色产品的需要,从而逐渐发育出生态产品和绿色消费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又会呼唤、支持并催生生态经济制度。
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市场机制必须与政府治理相结合,制定扩大企业责任的法律、法规,把保护生态环境规定为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总之,生活于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法治之下的人既可以是“经济人”,也可以是“生态人”,生态文明不要求把所有人都转化为圣人。“生态人”仍可以具有“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但他们因为同时具有生态良知,而在道德上有所进步,在理智上更加开明,这样,利用市场机制,用利益杠杆推动人们去维护生态健康是可能的。
记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使生产力得到巨大解放,但也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建设生态文明是否要否定科学技术呢?卢风:当然不是,但技术的转变是文明转变的关键。只有当人类实现了从征服性技术向调适性技术的转变时,我们才能从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为实现技术的根本转向,必须有科学的根本转向。
现代科学是以说明和预测为主旨的科学。在生态文明中,我们须由纯粹说明和预测的科学走向理解的科学。
理解的科学不是仅把自然物当作客体加以拷问和摆弄,而是把自然物当作主体,与之对话,倾听自然的言说。生态学正是这样的科学。现代科学具有强烈的还原论倾向。
在生态文明中,我们须由还原论的科学走向系统科学,系统科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事物与其环境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任何系统都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例如,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学是这方面的典范!有了理解性的科学才有生态技术。生态技术是调适性技术。如在森林中,可能会出现某种繁殖过快、严重危害林木生长的昆虫。
在工业文明中,解决问题的常见办法便是喷洒农药,杀灭“害虫”。生态技术则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措施:扩大“害虫”天敌的种群,抑制“害虫”的种群,以调适生态系统,使之回归平衡状态。
调适性技术不再受征服自然的野心的激励,但不必放弃对自然物的控制和改造。调适性技术的主要努力方向是调谐地球生态系统,使之保持动态平衡和生机,它应努力把对自然过程的干预限制在地球生态阈限之内。人类对地球的征服力度越大,不确定的灾难性后果越严重。
走出恶性循环的惟一出路是,以生态学为指导,调谐人类与地球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关系。记者: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关于生产与消费,您有什么建议?卢风: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工业体系生产工业品,在生态文明中,生态工业体系生产生态产品。利用化石燃料做能源的现代工业是工业文明的硬性标志。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化学工业的扩展,正是现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如何实现由化石燃料经济向清洁燃料经济的转化,将是生态文明中最重要的科技攻关项目之一,需要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实现了能源革命,就不难生产生态产品和环境友好性产品。
生态产品和环境友好性产品应成为生态文明中人们使用的主要物品。记者: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意义?卢风: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我认为,在工业文明的背景里,中国不可能对世界作出原创性的贡献,因为工业文明下的制度、科技和生产生活方式等,都是延续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文化传统的。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将对未来世界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这是因为,就这样一种崭新文明形态的建设而言,世界各国差不多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且,中国已经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可以说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制度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将对世界进入生态文明作出巨大的原创性的贡献。
■专家小传卢风,1956年出生于安徽,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科技哲学和现代西方价值观。主要著述有《人类的家园》、《享乐与生存》、《启蒙之后》、《应用伦理学》等。
本文关键词:J9九游会,j9·九游会游戏,ag九游会官方J9登录入口
本文来源:J9九游会-www.shigemunesan.com